今年以來,山東省聊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實體化高效推進產業鏈“鏈長制”,著力鍛長板、補短板,強企業、優服務,著力技術改造、數字賦能、企業培育、政策支持,推進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為穩住全市經濟大盤提供了堅實支撐。1-10月份,克服疫情沖擊、企業停產、價格波動等多重疊加因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高于全省3.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較去年提高0.6個百分點。
著力技術改造,推動產業轉型發展
優化工作機制。組建產業鏈“鏈長制”工作辦公室,聚焦20條產業鏈,制定“一鏈一策”培育方案,圍繞重點產業鏈實施精準技改,實施補鏈延鏈強鏈重點項目166個,突出產業鏈技改項目要素保障,建立定期會商、問題解決、督導通報等工作制度,加大土地、資金、能耗、環境容量等資源要素統籌力度,形成上下貫通、市縣聯動工作格局。挖掘技改潛力。積極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引導,實施“千企技改”推動“千企轉型”,“一縣一策”“一園一策”舉辦“技改升規”要素對接活動,爭取承辦省級技改要素對接會7場、覆蓋1200余家企業,率先完成沿黃重點地區技改要素對接。實施動態管理。建立技術改造項目庫,“政策+資金+服務”強力推動項目建設,爭取省技改重點導向目錄項目60個、省技改“專項貸”儲備庫項目14個,爭取省重大技術改造貸款貼息補助資金518萬元。1-10月份,該市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1.1%,比山東省平均增速高23.8個百分點,增幅居山東省第1名。
著力數字賦能,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制造業融合發展,以新業態拓展產業轉型升級新空間。優化提升基礎設施。開展“5G基站建設攻堅行動”,打造“雙千兆”城市,新建開通5G基站3100個、累計達到7330個,實現主城區、縣城區、工業園區“全覆蓋”,城區千兆寬帶接入覆蓋率達到100%;“一綜一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基本建成。開展“上云用數賦智”行動。舉辦數字賦能實體經濟山東行軸承產業專場、數字專員專題培訓等活動,新增企業上云1116家、設備上云1萬臺,新增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場景13家;打造軸承產業“黑燈工廠”,數控裝備應用率超過了95%。新動能加速積聚。實施一批強基礎、增動能、利長遠的數字經濟重點工程項目,16個項目入選省數字經濟重點項目,總投資28.76億元。著力打造以聊云數據湖、阿里云創新中心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培育省級數字經濟園區5家。前三季度,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速144.78%。
著力企業培育,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實施“育苗扶壯”梯度培育。從企業管理、創新能力、數字轉型、人才引育等方面,幫扶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開展中小企業“育苗扶壯”梯度培育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管理提升專題培訓和研討會44場,探索形成“入廠診斷+集中會診+跟蹤服務”的服務模式,精準服務企業1600余家,經驗做法入選全國中小企業志愿服務優秀成果案例,并在全國中小企業志愿服務工作會暨表彰會上作為全省唯一代表作典型發言。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20家;國家級單項冠軍2家、省級23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聚焦服務產業鏈、產業集群,構筑高能級創新平臺,鼓勵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新增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6家、工業設計中心18家、“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3家,2個創新成果入選山東省企業管理創新成果獎。
著力政策支持,推動產業綠色發展
按照導向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制定《聊城市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條措施》,支持企業綠色發展,對新評為國家級、省級綠色園區的最高獎勵50萬元、30萬元,對新評為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的企業最高獎勵30萬元、20萬元。開展工業綠色診斷服務,出臺《聊城市工業綠色診斷補貼資金管理細則(試行)》,引導工業園區和企業實施綠色化技術改造,被診斷園區最高補貼資金20萬元、企業最高補貼資金4萬元。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加大工業綠色發展的資金、金融、稅費政策落實力度,建立銀企對接服務模式,幫助580余家企業對接資金達70億元,綠色貸款余額126.77億元,增幅38.08%。推廣節能技術92項、節水技術81項、資源綜合利用技術10項,爭取國家節能診斷計劃企業32家,新增省級綠色工廠7家。(李紹遠)
